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在年代文里搞扶贫第65节(1 / 2)





  “说不定我回头还能再往上走一步呢。”

  再走一步……

  高建设扭头看了过来,“你真打算走仕途呀?”

  可要是走仕途,就更需要学历,不去读大学行吗?

  长缨笑了笑,走仕途也不是不行,她暂且没考虑那么多,只想着先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

  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这更重要。

  送走乔主任第二天,洪山公社召开了一个村干部会议,做今年夏收双抢的动员工作。

  崔庄的村支书发言道:“我瞧着今年庄稼能丰收,咱们可以跟粮站的说下,到时候多交点公粮。”

  牛书记听到这话没有立即接话,反倒是看向了旁边,“老徐、长缨你们之前不还用了粮所弄来的高产种子吗?怎么样?”

  到底是问到这事了,村长看了眼长缨这才开口,“还凑合吧,主要是村里头今年人手不太够用,照顾地里有些不够,上交给国家征购的粮食应该能跟去年持平,保证不拖后腿。”

  到底是面对公社的书记,说谎话多少有些心虚。

  可是长缨说了,不能说实话。

  村长心里头略有些忐忑,等着牛书记的指示。

  “抓生产抓发展也不能落下地里的生产,长缨你往后得注意下。”

  长缨连忙答应,“我知道了牛书记,回头我做检讨。”

  这一句让与会的村干部有些懵了——

  谁不知道傅长缨一贯是牛书记的心头好,宝贝的不得了,怎么也得做检讨了?

  这是咋了。

  洪山公社要变天了吗?

  徐长富也担心的很,走出这边大院就拉着长缨到一旁小声念叨,“你这是咋想的?”

  “我做个检讨,咱们不用多交粮食,这多划算的买卖呀。”

  村长听得直皱眉头,“长缨,交给国家粮食那是光荣的事情,咱们不能逃避责任。”

  从徐长富这里听到这话长缨一点都不奇怪。

  这个革命老区的村干部有着极为朴素的思想,多打粮交给国家,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和她爹傅国胜那精致的利己主义完全不一回事。

  “村长你得学会算账,咱们多交的那点粮食没那么大的用处,这两年没什么饥荒这点粮食不是救命的粮。但留下来咱们的奶牛能吃点好的多产奶,咱们交给县里财政上的钱更多,用处更大。”

  徐长富略有些迟疑。

  “我问过村里人,我没来之前咱们这地里的粮食倒是也有增产,交的粮食多了,可咱们的日子好过了吗?”

  这一句话问住了徐长富——粮食比早些年增产,可交的粮食多了大家日子反倒是过得越发寒酸。

  所以长缨的到来改变了许多,先是让大家兜里头有了点钱,紧接着又带来了好的种子,粮食比之前增产了些。

  徐长富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长缨看着他那一张苦瓜脸哭笑不得。

  倒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长缨是熟悉历史的人,知道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有一个词叫做高产穷农。

  多给国家上交粮食,那对农民来说是再光荣不过的事情。

  当然,国家也不会白要你的粮食,会有征购价,然而那个征购价是多少?

  小麦一斤一毛二,玉米一斤八分钱。

  这点钱能够什么用?分到一家一户又能有几毛几块钱?

  更大的问题在于越光荣越多交,最终导致的是农民留给自己的粮食不够吃。

  在长缨看来,没必要因为用了好粮种就多交粮食,增产的粮食留下来,回头弄个磨面机,给村里人弄点精细面,那些豆子玉米留给村里的牲畜,让它们能吃点好的,多长膘多下蛋,这才是更合适的出路。

  徐长富倒不是蠢人,明白了这里面的弯弯绕,但还有些担心,“可是我怕牛书记回头知道……”

  万一被书记知道他们瞒产,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对他来说,大不了这个村长不干了。

  可长缨是外地来的知青,这要是传出去的话……

  长缨笑了起来,“叔你可真傻,你以为牛书记不知道吗?那个崔庄的支书提议要多缴公粮时,牛书记为啥要把话题转移到咱们这里来?他也不想。”

  显然作为公社的一把手,这两年来牛书记看到公社的发展,对于如何发展公社的经济有他的看法。

  多交粮是光荣,可填饱肚子让公社里的乡亲们吃好喝好,那更是头等大事。

  只不过他不好直接表态,所以把话题抛给了他们。

  虽然事先没跟牛书记通气,不过在这件事上两人看法高度一致——

  不能再提升公粮缴纳额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