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0节(2 / 2)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哪怕士族们在顾淮之的劝诫下勉强答应了科举之事,但他们骨子里的高傲是藏不住的,只要想想那个士庶同室争夺功名的画面就让他们倍感窒息。士族高高在上的上千年,即便这次让他们吃瘪的是元熙帝,他们也没再怕的,在遴选有科考资格的人上分外龟毛,差点把冯克己给逼疯。

  名声不好的,划掉;身有残缺的,划掉;近亲犯过事在官府有记载的,划掉。

  要不是冯克己据理力争,他们还想再加一条:长得不够好看的,划掉。

  士族多颜狗,就是这么耿直。

  气得冯克己差点背过气去,要不是顾玄出言稳住了形势,元熙帝刚刚登基不久,怕是就要见识一场百官大战了。

  在顾淮之的提议下,科举设的分支特别多,囊括了士农工商所有阶级。没错,处于鄙视链最底层的商人也有这个机会,考的自然不是什么圣贤书,而是让户部官员问他们经商之道,只要他们能说会写,都能参加。若是有为朝廷做出大贡献者,可以被赐皇商之号。

  这一点其实算是顾淮之自己夹带私货,说实话,要是顾淮之现在的身份不是世家子弟的话,他去重操旧业做生意,应该也能闯下不小的名声。

  更何况,虽然封建社会一直以农为本的自给自足经济环境,但商业也同样重要。看看宋朝,虽然总被骂国力弱,被周围邻居压着打。但不得不承认,宋朝百姓的生活水平还真不错,都城中到处人声鼎沸,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清明上河图》上,甚至还有小厮在送外卖。

  如今齐朝初建,百姓急需休养生息,以农为本,辅以商业,将经济盘活了,百姓的元气才能恢复得更快。

  再说了,齐朝周围不也还有几个老朋友吗?以齐朝盛产的各类丝绸茶饼和精致瓷器,多少人捧着银子想买都买不到。

  真要让商人们打通了这些商道,到时候大规模生产东西,总要雇人干活,百姓们种地之余还能干点活计添补家用,多好的事。

  再想得黑暗点,商人要想得了皇商这个名号,总得出点血吧?哪怕赵冀得了梁朝宝藏,打了这么些年的仗,估摸着也没剩多少了。

  谁会嫌钱太多呢?手有余钱心不慌,尤其要管着一个国家的人,这个国家还过几年又来上一场天灾,国库全都堆满钱粮也未必能让人安心。

  --

  这时候,不就显出商人来了么。

  顾淮之这招,也算是给商人们谋了另一条出路,和朝廷合作得个好名声总比被朝廷当猪养,肥了后就宰一刀要强得多。

  只不过,因为朝中人手不足,今年便只考进士算学和医术几科,等到明年人

  手够用了,再依次开设其他科。

  值得一提的是,元熙元年的这次科考,也是唯一一次考中后便授官任职的科举考试。过了这一年,接下来参加科考的考生,都要先过县试府试院试考取秀才功名,三年后再过乡试考举人,次年再进京考会试看能否中进士,最后才是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选出三鼎甲。

  不用说,这么成熟的制度,一看就知道是顾淮之的手笔,

  冯克己看完后简直想自闭,又出现了,这种智商被人按在地上碾压的憋屈感!明明科举制度是他提出来的,顾淮之愣是想得比他还周到。比如让考生报名时仔细填写面容特征和祖上三代,穿着不能夹带的单衣进考场考试,带的吃食也要一一检验。最后考官批注考卷时,为了避免有考生私下买通考官作弊,选取几人专门将考卷抄写一番后才将抄写过后的考卷交由考官批改。

  对于出题的主考官,顾淮之同样提出要求,出题前便让他单独住在贡院,不与旁人接触,一直到考完后才能回家。尽最大的努力杜绝科考作弊之事。

  你想到的对方同样想到了,你没想到的对方也想到了。这还怎么比?真不是冯克己小心眼,而是这事儿要是顾玄提出来的话,冯克己二话不说弯腰认输就是,结果这提议是顾淮之说的,按年纪,顾淮之都能当冯克己的孙子了,这就有点尴尬了,冯克己能不自闭么?

  顾淮之还不知道他这么把科举流程一完善,竟然戳了冯克己的肺管子。顾玄倒是看出来了,但也只是心里暗爽,并未告诉顾淮之一声,免得顾淮之知道后心态飘了开始搞骚操作。

  不得不说,有些时候顾淮之对自己的实力产生错误的认知,顾玄得背这个锅。谁让他没事就喜欢搞些挫折教育,一副生怕顾淮之年轻不够沉稳被一时的夸赞给忽悠瘸了的样子。

  --

  这也就导致,顾淮之觉得自己好像没干什么大事,就是简单的帮了忙,全然不知寒门那边有位前辈已经被他打击得要怀疑人生了。

  元熙帝和赵铭也没想到顾淮之的想法会是这样,尤其是元熙帝,这会儿还在琢磨,第一次科举,结果必定要让世家和寒门双方都满意。状元不必说,定然是世家的。这么想着,元熙帝把各大世家还未举荐得官职的子弟们一划拉,心中默默有了决断:只要顾淮之表现得不错,这个状元就是他的了。--

  要是顾淮之知道了元熙帝心里的想法,定然又要懵逼一次,说好的科举制度公平公正呢?

  这还没考呢,陛下您就先把状元给内定了?哪怕内定的人是顾淮之,他怕是也高兴不起来,总觉得自己因为心不够脏而和他们格格不入。

  好在顾淮之没有读心术,元熙帝得以保存在顾淮之心中一代枭雄的高大形象。

  顾淮之现在正在考虑另一件事,此次科举还设有医术一门,也在今年八月开考。顾淮之登时就想到了宋璟,忍不住去了他的药庐将此事告知他,“朝廷有意开科举取士,除却进士科外,还设有医术一科,先

  生医术精湛,不如也去试一试,定然能得中。”

  宋璟却笑着摇了摇头,“多谢公子好意,只是宋某乃一介草民,只想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不想受官场的诸多拘束。更何况,当日受公子启发,宋某还在继续思考还能用何种手段帮助大夫医治病人,又有一本医书还没写完,实在分.身乏术,不便再参与朝堂之争啦。”

  顾淮之不由为宋璟感到可惜,只不过人各有志,顾淮之也尊重宋璟的选择。

  宋璟见顾淮之面露遗憾之色,忍不住打趣他道:“莫非公子是嫌宋某在此浪费许多药材?”

  “先生说笑了,”顾淮之连忙摆手,“先生愿意待在我这里,是我之幸。只是想到先生一身精湛的医术却无半分功名在身,难免替先生感到遗憾。”

  “名与利皆为身外之物,身为大夫,救了多少人才是真正值得称道的东西,那些虚名,不必放在心上。”

  顾淮之忍不住感叹,“先生高义,我不如也。”

  宋璟倒是看得清楚,“公子身负整个顾氏的荣耀,也由不得你超脱于朝堂之外。更何况,公子之才,举世难寻。我虽无心考取功名,一介布衣同样能治病救人。公子若是不入仕,那岂不是天下百姓之憾啊!”

  这吹得未免也太过了些……顾淮之忍不住心虚,摸了摸鼻子尴尬笑道:“先生谬赞了。”

  “宋某从来只说真心话。”

  那顾淮之就更觉得自己担当不起了,老实人夸起人来真是让人受不住,哪怕顾淮之这几年历练下来,脸皮再次厚了不少,听了宋璟这一堆彩虹屁,还是没撑住,找了个借口溜之大吉。

  此次科考,顾淮之早就同顾玄说好了会下场,就考进士科。

  因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现如今的文人大多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进士科考的便是儒家的四书五经,并有各种策论和律法,以及部分庶务题,尽可能挑选出实干的人才。

  顾玄觉得,顾氏怎么说都是以文著称的世家大族,顾淮之先前又已经有了不小的名声。此番科考,顾淮之必定要拿下一个让人心服口服的名次,这才能对得起他当初用口舌和自己的见识为自己挣来的名声。

  至于哪个名次才能服众……这不就是明摆着的事吗?

  于是,顾玄直接给顾淮之下了死命令,“此次你既然要参加科考,那便将状元之位拿回来。”

  说实话,顾淮之有那么一瞬间被他祖父给吓蒙了,差点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呆呆地看了顾玄好一会儿,顾淮之才不可思议地开口道:“阿公您刚才说什么?让我必须考中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