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8节(2 / 2)

  不过这也好办,朝廷免费办学,给贫家子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是多么仁德的政事!

  现在还有不少名士大儒在山野间隐居,这帮大佬是真心有士之弘毅品德,要是听闻朝廷免费为贫家子办蒙学,这帮大佬指不定就有几个心一软跑来坐镇当山长了。

  思想到了一定的境界,追求的都是超越世俗让心灵获得宁静的事情。看看后世,多少大佬抛却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前去山区支教,还一待就是许多年。

  品行高洁的人思想境界都是相通的,顾淮之对免费蒙学日后的发展十分有信心。

  嘉平帝都被顾淮之这个大胆的想法给惊呆了,心道这家伙还真敢想,连朕都不敢打那帮大儒的主意,你居然早就盯上他们了。

  这操作,简直秀得让人头皮发麻。

  重点是,嘉平帝代入大儒们想一想,发现自己要是大儒,听闻朝廷有这样的德政后,肯定也会下山为这帮可怜又幸运的孩子尽一份绵薄之力。

  这么一想,顾淮之的想法还十分可行?更熊要的是,哪怕他们最后知晓了这是朝廷有意算计他们,好像也办法气起来?

  这操作厉害厉害,让人心甘情愿跳坑还不落一句埋怨,谁听了不得拍着大腿高喊一声妙啊!

  嘉平帝彻底服了,拍着顾淮之的肩感慨道:“得阿淮一人,便胜过半朝官员啊!”

  顾淮之谦虚地摆手,“陛下言重了,微臣不过是多思索了几天罢了。换成其他老大人,也能想得到。”

  “就算他们想得到也不会像你这么直白地告诉朕。”嘉平帝太了解那帮老臣了,吐槽起来十分顺嘴,“他们一个个儿光想着卖关子,说话藏一半露一半,简直能急死个人。还是你好,说话敞亮,痛快!就跟福王一样,跟你们说话,舒服!”

  顾淮之的表情有那么一瞬间十分一言难尽,把自己和福王放在一块儿,自己这是该高兴在嘉平帝的心中,自己的地位和深受他信任的福王持平呢,还是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不够深沉,居然让嘉平帝在自己身上看出了和某位憨憨一样的特质?

  吐槽归吐槽,事情还是要做的。

  免费办蒙学的事儿还没在朝会上正式提出来,君臣二人继续商讨办学步骤,招生范围以及该给夫子的束脩是多少。

  等到这一系列的细枝末节的事儿都定下来后,嘉平帝就在朝会上宣布了这个消息,然后就看到朝堂上瞬间炸了锅。武将还好,觉得这跟她们没关系,但听起来是好事儿,就跟着皇帝走呗。

  文官这边则不一样了,先是统一口径夸了一波嘉平帝仁德,然后就开始打岔,你一言我一语,挑出了各种免费办学的难处,就指望着嘉平帝收回成命。

  这时候就该顾淮之出场了。

  御史长篇大论说国库将不堪重负,顾淮之淡定地给他算了笔账,“这几年风调雨顺,朝中无大事,国库现存银九百八十二万三千六百二十七两,每年收的税银除去各位的薪俸后还能有不少盈余,完全可以再养一批蒙学夫子。”

  跳出来反对的御史心中直呼失策,淦,怎么又是这货在搞事情?要知道是这货要办免费蒙学,他就该再组织一下语言的。这货可是户部尚书,专门管钱粮,自己这问题可算是撞在他刀尖上了。纯属白给。

  但是身为御史,这时候坚决不能怂。这位御史吸了吸气,继续抬杠,“即便国库银子够用,但一下子兴办这么多所蒙学,要怎么说服百姓送孩子来念书?穷苦人家的孩子可不像富庶人家那样娇养,从小就得帮着家里干活,田里地里山里河里都得去。他们去念书,家里少了干活的人不说,还要多出一部分银子用作孩子念书的开销,顾大人怕是不知道这其中的苦楚吧?兴办蒙学开启民智是好事,就怕陛下一番好意,没人领情。”

  这话虽然难听,倒也是客观事实。顾淮之早有准备,就等着他这话呢,顺势接话道:“那就先选一个地方开始施行,看看效果,再往其他地方扩散。这个地方不能太穷困,又得有代表性,让其他地方得知这个消息后都能跟着一起做。青州正好合适。”

  当初顾淮之在青州轰轰烈烈地搞经济发展,带动了整个大晋跟着他一起搞基建。青州的变化,经过这些年的传播,那真是山里的老人都知道这段传奇的经历。他们现在都还在学青州模式搞发展呢,日子越过越好,青州在他们心里的地位自然就越来越高。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青州就是大晋的风云人物,不管有什么动静都能让其他地方仔细研究研究。

  要是把青州当成免费蒙学试点的地方,不说效果如何,起码话题度和关注度都上来了。更何况,老百姓也不是真傻,念书的好处他们能不知道,青州一直跑在他们前面,现在人家都开始抓下一代,给下一代贫家子改变命运的机会,洗掉腿上的泥当个官老爷,这么好的事儿,咋自己这里就不施行呢?

  人的心思总是这么奇怪,大城市的东西都是好的,不管适不适合当地,先慕一波完事儿。

  顾淮之要利用的就是老百姓这样纠结的心理,到时候再让基层小吏给他们洗一波脑,入学率怎么也不可能像御史说得那么惨淡。

  御史一听到顾淮之提到青州,顿时萎了。青州啊,现在哪个州不羡慕青州呢?顾淮之在那儿六年,为青州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班的刺史也是个敢想敢拼有魄力的,又有顾淮之这个前辈看顾着,现在的青州,早就变成大晋除了京城外最富庶的州了。青州百姓的生活水平更是吊打其他州的百姓。其他富裕的州,是地理位置好,富商多,拉高了整体收入。青州这边,顾淮之当初是带领百姓集体致富,走的路子不一样,两极分化没那么极端。这就出现了青州百姓的普遍水准要高出其他州一大截的效果来。

  顾淮之提议将青州作为试点州,还真没毛病。这地方百姓普遍生活水平高,也就意味着百姓家里不缺这么个劳动力。没了这层烦恼,朝廷又免费让孩子念书,这么好的条件,谁家不送孩子去读书那就是傻到没边儿了!

  老百姓最是精明不过,这样的便宜不占,就等于自己亏了。这可不行。

  和顾淮之互怼的御史也不是傻子,自然也能想到这一层,瞬间就没了脾气,蔫儿吧唧地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身为御史没杠赢人,好气!

  有了这么一出,其他人要是还看不出来这是嘉平帝在和顾淮之唱双簧那就是他们傻。看顾淮之那胸有成竹的样儿就知道这小子早就在心里合计了不知道多少次开办免费蒙学的事儿了,嘉平帝也知晓,君臣二人商量好了后才在今天提出来,纯属通知他们一声,根本不接受反对意见。

  君臣关系这么好,这就很让人眼气了。但是刚刚跪了一个御史,其他人掂量掂量自己的战斗力,觉得对上了顾淮之也是送菜的,只能憋屈地忍了这份不甘,心里委屈成球。

  反对派没了声音,这时候就轮到寒门官员大吹彩虹屁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个提议是在照顾寒门子弟,作为既得利者,寒门士子这个时候不团结起来为免费蒙学之事敲锣打鼓大唱颂歌,那就对不住他们能考上进士的智商。

  文人骂起人来刻薄得不得了,夸起人来也十分肉麻,那一句句马屁拍得,嘉平帝这个见惯了大场面的皇帝都有点遭不住,暗爽得不得了。

  于是,免费蒙学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下来。就像顾淮之提议的那样,先以青州为试点,看看具体效果后才决定要不要全国推广。

  第二天的大晋报纸头版头条就是这个大新闻,在读书人中掀起了无数风浪。

  青州百姓突然接到了这么大的一个馅饼,一个个欢欣鼓舞,继续感念顾淮之的恩德。

  有人当即嚷嚷,“顾使君没忘了我们,就算去了京城当大官,顾使君心里还是惦记着我们呢!你们看,这么一件大好事,别的州都没有,就我们青州有,肯定是顾使君照顾我们!”

  “对对对!顾使君,大好官啊!”有人说着还抹了眼泪,“要不是顾使君,咱们哪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那报纸上都说了,先在咱青州试试免费蒙学,看效果再决定要不要在其他州也施行。顾使君选了我们,我们可不能给顾使君丢脸!”

  “对对对!现在所有人都盯着青州呢,咱们要是做得不好,那就是给顾使君脸上抹黑!家里有孩子的,只要年纪合适,有一个算一个,赶紧都送去蒙学,别让顾使君失望!”

  “是这个理儿!我家刚好有两个臭小子,回头就送去蒙学,让夫子好好管教管教!家里那点活,我和我婆娘再辛苦点,也没什么!”

  “就是,说不准孩子们还真有念书的天分,到时候跳出农门当了官老爷,那多威风!”

  青州百姓淳朴直爽,虽然不清楚顾淮之提出免费办学背负了多少压力,也不知道他们这次的试点结果会直接影响顾淮之的声望和风评,毕竟顾淮之这些年太出众,没办过一件不靠谱的事。这次顾淮之要是栽个跟头,没准不少人心里都会暗爽。而在顾淮之这个位置,他成功的次数太多,只有败上这么一次,就会有无数的闲言碎语和弹劾等着他。

  青州的百姓不知道其中的弯弯绕绕,却用最直白的方式支持着他们这个前任父母官。青州这一年的蒙童入学数据,十分好看。

  顾淮之拿到这份入学率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数据,笑得十分欣慰。

  能有这么漂亮的入学率,青州百姓现在的生活绝对不差。自己那六年,没白在青州忙活。